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聚焦煤化工

新型煤化工 能担当大任却被宠坏了

2013/10/24 9:05:12      点击:

  去年国家重启煤化工审批后,各地方政府、能源巨头上马煤化工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有关新型煤化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探讨充斥整个能源行业,凭借着“新型煤化工”、“清洁高效”的概念,各大企业陆续掀起数额惊人的投资狂潮。

  新型煤化工项目能够担当任务!其若能进入良性发展周期,煤炭产业、能源行业都将因此而获益。新型煤化工项目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也值得期待,煤企、油企上马煤化工项目的做法“安全性”极高,这是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政府政策、企业政策的完美契合。不过,如此大规模的兴建新型煤化工必然滋生众多问题,“新型”的噱头被大肆渲染,实体领域的发展状况难与之匹配,该产业势必会被政策所“宠坏”。

  以煤制气项目为例,迄今为止获得国家层面审批通过的煤制气项目已达20多个,未获批准却正在建设的项目不少于50个,这还不包括已经规划但未动工和审批的煤制气项目。如此庞大的数字与国家层面制定的“示范工程”明显有冲突,莫非“示范工程”真的需要过半百的项目在全国各地开展?这是政府管控不严的表现,还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暗度陈仓”的结果呢?

  煤价下跌的态势已经确定,萎靡将是常态。而煤价下行必然降低煤制气项目成本支出,项目的盈利能力会有所攀升,加之燃气价格上调的大势不可阻挡。单从理论上分析的话,煤制气项目的发展前景只会越来越好。这也正是不管西部地区水资源多么匮乏、运输条件多么滞后,只要地方政府批复足够场地、探矿权和采矿权及承诺的补贴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煤制气运动”都将如火如荼开展下去”的真正原因。

  新型煤化工是被“宠坏”了的能源项目,短期内难有实质性的利好消息出现。然而,煤企转型、产业升级必然要求新型煤化工项目逐渐增多,在这一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可以采取多重措施尽可能降低损失、增加效益,让“温室里”生长的新型煤化工项目多经历风雨。

  对于国家有关部门来说,政策方面的松紧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考虑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项目数量、项目规模、经营发展、资金投入等关键问题。开始时不应实行太过宽松的产业政策,高度收紧、大力调控便显得格外重要,这是从源头上杜绝产能过剩、结构失衡问题的关键手段。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规划不应仅仅取决于煤化工项目自身的发展前景,还应与煤炭产业、燃气产业等其它能源领域相结合,唯有从“大能源”角度出发所制定的行业政策才具有可执行性。

  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帮助煤企转型、增加地方财税收入等各种目的,地方政府上马大型煤化工项目的热情异常高涨,企业“公关”地方政府的成本几近于零。而地方政府在考虑经济效益之时绝对不可以忽视环保效益和社会影响,申请项目数量应当给予严格把控,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的实施也要“量力而行”。同时,新疆、甘肃、内蒙等地水资源非常宝贵,上马新型煤化工项目必然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紧缺状况。

  煤炭巨头也好、油气巨头也罢,在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开展时,应将重点工作放在技术革新、设备升级方面,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成本投入才是盈利的最佳保障。此时,清洁煤技术、煤炭分质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神华等龙头企业在这一方面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全面推开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其它企业相对落后,引进设备、引进技术是首要选择。

  同时,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各环节的盈利能力管理对企业而言非常关键,勘探开采、分拣洗煤、运输储藏、化工生产、售后服务等工作必须高效结合。而兴建煤化工产业园、提升集聚效应、压缩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联系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是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